2009年11月9日 星期一

[觀點] 企業營運持續管理標準:BS 25999

隨著外在環境不斷變化與企業組織的擴張發展,在營運過程之中,來自於天然環境、競爭對手和市場變動所造成的影響,乃不可避免,企業到底該如何未雨綢繆,運用良好的治理與管理制度,來妥善處理這些衝擊改變,已成為企業高層與管理人員必須要學習的課題。

企業面臨危機而營運中斷的因素很多,除了天然災害如地震、颱風、火災等所引起的廣泛衝擊之外,因為設備故障如伺服器當機、硬碟資料損毀,以及蓄意行為如電腦病毒、駭客攻擊等所造成的營運風險也逐漸增加。

從IT層面來看,所謂的災難復原與備援系統的建置,若企業願意承擔起相關成本,技術上並非困難的事,難處在於管理階層究竟該如何進行規劃與組織人員訓練、評估何時該啟動災難復原程序、判斷作業程序是否合理,以及協調支援單位在一定時間內相互配合達成目標,最後形成一個企業營運持續管理(Business Continuity Management;BCM)系統,這些無一不是挑戰。

BS 25999的過去與現在

對於災害的應變與防護,國際上其實已有相關的計劃或標準,例如美國國家防火協會,即制訂了「災害/緊急管理與企業營運持續計劃」,作為發生災害時的緊急應變程序;加拿大也有「營運持續計劃指南」,確保企業的營運能在災害之後持續運作;新加坡「業務持續性與災害復原」標準SS507,更同時包含了IT災難復原和BCM兩項重要領域。

英國標準協會BSI過去也制訂「PAS56營運持續管理指導綱要」,作為企業在面臨營運中斷時,如何去維持關鍵企業營運的參考,目前則積極地推動更新的BS 25999作為營運持續管理系統的標準。

BS 25999標準分為兩個部份,BS 25999-1是作為參考手冊,已於2006年11月發佈,說明了營運持續管理的各項作業要點,包括建立程序、實作過程與指導原則,讓相關人員可以了解其實施方式,而BS 25999-2則是說明營運持續管理的要求,企業必須落實標準中的各項規範,通過稽核之後才能獲得BS 25999的認證,此標準於2007年11月底正式發佈。

BS25999提供了一個營運持續實施策略與框架,讓企業可以在重大事故之前,預先做好防範的準備措施,而在災難來臨時,也可以透過事先的妥善演練,來降低可能造成的營運損失,對於企業高層人員如執行長和董事會成員而言,具有BCM的策略規畫,可視為企業治理的重要任務之一,除了可以提升組織的應變與復原能力,更能滿足股東、上下游合作夥伴與客戶的要求。

BS 7799 VS. BS 25999

關於營運持續管理,在ISO 27001的前身BS 7799已有這個控制項目,說明企業需要識別關鍵的業務流程,進行風險評鑑以了解企業的弱點與潛在的威脅,再依照其重要性來排定復原的先後順序。BS 7799主要是從資訊安全的角度來看營運持續管理,提到企業營運持續計劃除了考量人員、資產與業務之外,其他相關設施只要牽涉到資訊的機密性、完整性與可用性,都要一併列入計劃之中,並且定期進行測試與改善。

BS 25999則是從整個企業經營角度來衡量,提到了更完整的營運持續管理生命週期(BCM Lifecycle),包括了以下幾個階段:
  1. 了解企業的現況 - 由於企業的屬性與類型不同,所處的環境也有很大的差異,為了要評估在發生危機時可能面臨的衝擊,企業必須找出「什麼才是企業賴以維生的關鍵?」這有可能會是ERP、CRM,也可能會是Email或網路連線,因此必須透過「風險評鑑」和「營運衝擊分析」二種方式,來識別出面臨的威脅、弱點與風險值,估算可能造成的損失。另外最重要的,企業還必須要找出可接受的復原目標時間(Recovery Time Objective;RTO),舉例來說,當一個人發生急性中風之後,若在三小時內沒有經過緊急搶救治療,就會造成難以挽回的遺憾,這是人人必須把握的黃金時間,所以如何在可容忍的營運中斷時間內進行應變,是企業要去審慎評估的。

  2. 制定BCM的策略 - 在了解企業的關鍵營運流程與可能會發生的災難之後,就可以根據企業的營運目標、資源與成本來制訂所要採取的因應策略,並且選擇能夠降低風險的措施。

  3. 發展與實施BCM回應 - 在此一階段中,企業必須要發展出一套營運持續計劃(BCP),計劃中必須包括人員職責分配、教育訓練辦法、計劃啟動條件、緊急應變程序、備援機制、災難復原程序等。

  4. 演練、維護與審查 - 完成BCP之後,最重要的就是要進行測試與演練,確保計劃項目能夠一一順暢執行,在演練之後,還要針對有疏失的地方持續加以改進,以確保營運持續計劃能夠有效執行。

  5. 使BCM成為企業文化 - BCM是一個持續的管理、協調與監督過程,BS 25999標準中強調,必須要讓BCM深入成為企業文化中之一員,才能達到企業永續經營的目標。
BS 25999發揮的最大效益

或許有人認為自己在生活之中,不太可能會發生意外,每當身旁有人不斷提醒時,往往會認為是太過於「杞人憂天」,總覺得自己凡事皆能逢凶化吉。其實太過自信與缺少準備,往往使人們在面臨危機時手忙腳亂而造成更大傷害。

所謂「前事不忘,後事之師」,對於企業來說,以往無論是國外的911恐怖攻擊、倫敦地鐵爆炸、卡翠娜風災,國內的921大地震、東科大火、納莉風災、SARS等事件,許多的經驗都值得我們引以為戒,災害固然難以預防,但設備毀損、資料遺失,操作失誤所造成的損害,卻是企業可以事先規劃避免的。

BCM的基本精神就是要去「預料無法預料的事」,要將各種可能狀況的劇本預先準備好,確保意外或災難發生時,企業能夠依照事先擬定的因應方法,讓關鍵的商務活動不會因此中斷而造成龐大損失。但是,BCM的推動,準備條件除了人力、物力與經費之外,最重要的仍在於是否經過完整的測試與演練,能在時間內發揮預期的效用,這些都在在考驗著企業管理階層的遠見與決心。

所以,唯有透過不斷的沙盤推演,使相關人員確實熟悉各項應變作業流程,再經由模擬災難情況來實際演練,以評估計劃可行性,事後也務必進行檢討,針對不足之處予以修正,這樣才能發揮BCM的真正效益。(本文於2007年11月刊載於CNET網站)

沒有留言: